一、培养目标
围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具有较高教师专业情意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学科专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理解和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化学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化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
应往届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所修专业为化学或相近专业,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三、学习年限及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用全日制学习和学分制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36学分。
(一)学位基础课(12学分)
1.英语(2学分)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10学分)
1.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2学分)
2.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3.化学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4.化学学科教育基础与前沿问题(3学分)
(三)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6学分)
专业选修课以模块化构建,每一模块设置若干门课程,结合专业必修课程、学位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类课程支撑优秀中学化学教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总学分不少于6学分。
教师职业素质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
2.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
3.中外教育简史(1学分)
4.化学与社会(1学分)
教育教学能力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1学分)
2.中学化学实验设计(1学分)
3.化学微格教学(1学分)
4.化学名师课例赏析(1学分)
5.化学课堂教学艺术(1学分)
教学研究能力
1.中学化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1学分)
2.化学学习理论与方法(1学分)
3.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学分)
专业发展能力
1、化学科研论文写作(1学分)
2、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1学分)
3、化学文化与化学史(1学分)
(四)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是教育硕士教师专业情意和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是实现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教育硕士分别于第二和第四学期到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研修。具体安排如下:
第二学期在修完学位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基础上,教育硕士集中到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完成教育见习与实习、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教育调查、校本行动研究等实践教学培养任务。在专兼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听课、备课、说课、上课等教学环节,运用、检验和反思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教学基本技能与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四学期用6周时间,教育硕士带着学习提升后的理论知识回到研究生工作站进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育调研,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
1、教育见习与实习(3学分)
2、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1学分)
3、教育调查(2学分)
4、校本行动研究(2学分)
五、培养方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程渗透教学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基本理论。在中学建立稳定的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以化学教学名师为依托建立研究生工作站。
围绕培养目标,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循环”培养模式,落实校内学科专家与校外实践基地有经验的化学教师有机结合的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并指导课程实践,兼职导师主要负责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教学技能培养,同时参与专题讲座和项目研究。专兼职导师共同培养教育硕士的专业情意,指导完成学位论文(设计)。
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合作学习、模拟教学、情景教学、专题讲座、课题研究等教学方式,鼓励探究式和自主学习。
六、论文(设计)及学位授予
(一)论文(设计)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教学实践,来源于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以论文形式表现,论文篇幅不少于15000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两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学化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毕业证书。
七、其它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本科教师教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本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附表: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安排简表(学科教学•化学)
课程模块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其中 |
开课学期 |
考核性质 |
授课学时 |
自学学时 |
1 |
2 |
3 |
4 |
考试 |
考查 |
学位基础 课 |
英语 |
36 |
2 |
32 |
4 |
√ |
|
|
|
√ |
|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
36 |
2 |
32 |
4 |
√ |
|
|
|
√ |
|
教育学原理 |
36 |
2 |
32 |
4 |
√ |
|
|
|
√ |
|
课程与教学论 |
36 |
2 |
32 |
4 |
√ |
|
|
|
√ |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36 |
2 |
32 |
4 |
√ |
|
|
|
√ |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36 |
2 |
32 |
4 |
√ |
|
|
|
√ |
|
专业 必修课 |
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
36 |
2 |
32 |
4 |
√ |
|
|
|
√ |
|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54 |
3 |
48 |
6 |
√ |
|
|
|
√ |
|
化学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 |
36 |
2 |
32 |
4 |
√ |
|
|
|
√ |
|
化学学科教育基础与前沿问题√ |
54 |
3 |
48 |
6 |
|
|
√ |
|
√ |
|
专业选修课 |
教师职业素质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18 |
1 |
16 |
2 |
|
|
√ |
|
|
√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18 |
1 |
16 |
2 |
|
|
√ |
|
|
√ |
中外教育简史 |
18 |
1 |
16 |
2 |
|
|
√ |
|
|
√ |
化学与社会 |
18 |
1 |
16 |
2 |
|
|
√ |
|
|
√ |
教育教学能力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18 |
1 |
16 |
2 |
√ |
|
|
|
|
√ |
中学化学实验设计√ |
18 |
1 |
16 |
2 |
|
|
√ |
|
|
√ |
中学化学微格教学 |
18 |
1 |
16 |
2 |
|
|
√ |
|
|
√ |
化学名师课例赏析 |
18 |
1 |
16 |
2 |
|
|
√ |
|
|
√ |
化学课堂教学艺术 |
18 |
1 |
16 |
2 |
|
|
√ |
|
|
√ |
教学研究能力 |
中学化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
18 |
1 |
16 |
2 |
|
|
√ |
|
|
√ |
化学学习理论与方法√ |
18 |
1 |
16 |
2 |
|
|
√ |
|
|
√ |
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18 |
1 |
16 |
2 |
|
|
√ |
|
|
√ |
专业发展能力 |
化学科研论文写作 |
18 |
1 |
16 |
2 |
|
|
√ |
|
|
√ |
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 |
18 |
1 |
16 |
2 |
|
|
√ |
|
|
√ |
化学文化与化学史√ |
18 |
1 |
16 |
2 |
|
|
√ |
|
|
√ |
实践教学 |
教育见习与实习 |
|
3 |
|
|
|
√ |
|
√ |
综合评价 |
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 |
|
1 |
|
|
|
√ |
|
√ |
综合评价 |
教育调查 |
|
2 |
|
|
|
√ |
|
√ |
综合评价 |
校本行动研究 |
|
2 |
|
|
|
√ |
|
√ |
综合评价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位论文(设计) |
|
|
|
|
|
|
√ |
√ |
答辩 |
备 注 |
1、学位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中的通识课程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 2、其他专业课程由各学院安排。 3、学位课程单科考试成绩不低于70分,英语和政治理论课不低于60分。 |
课程简介(参考):
1、英语(2学分)
英语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学位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能直接了解国外教育界的发展动态、进行中外教育经验交流,为今后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外语实际水平,结合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英文化学献阅读、翻译能力和一定的写作能力。若条件允许,为英语基础较好、有用英语口头交流的实际需要、并自愿提出申请的学生开设听说课,以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学术讨论、论文陈述等口头交际能力。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应能基本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参照在职申请研究生学位的英语考试大纲进行考试。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李萌涛、周炳兰主编《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胡超编著《跨文化交际使用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张玉娟、陈春田编著《新世纪实用英语写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李健主编《科技英语阅读与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2、政治理论(2学分,含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课程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个专题。以专题讲座形式,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深入研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规律。介绍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引导青年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介绍教师职业的特点,使学生通过了解教师职业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要求,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掌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操守。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张雷声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高放等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林伯海《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张立成《思想品德修养与师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版。
钱焕琦主编《教师职业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芷英主编《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教育学原理(2学分)
本课程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本课程以教育为逻辑起点,以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为两条主线,紧紧围绕这两个教育学原理的基本问题构筑本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展开各章内容,并力图反映当代教育学原理最新理论和科研成果。本课程通过对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校的产生与发展、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原理、教学评价、德育原理等内容的讨论,明确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用学过的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增强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傅道春主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掌握课程与教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掌握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并能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有深刻把握。在对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理论深入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能结合中学的课程与教学实际,有效地开展中学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施良方、崔允郭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5、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包括研究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则;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包括科研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假设的形成及研究计划的制定;学会熟练地使用主要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能够撰写不同类型的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为完成学位论文及今后的教育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威廉·维尔斯曼(美)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方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胡中锋等编著《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
本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探讨与揭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在发展心理学与青年心理学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国内外青少年心理学的当前热点研究问题。本课程有鉴别地介绍国外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侧重我国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面貌、心理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特征与问题行为的分析研究,力争在探讨与揭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特别是有关问题行为的研究中有所突破。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青少年心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其从事有关科研和社会实际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朱智贤《青年心理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林秉贤、张克荣《青年期心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阎嘉陵等编《当代青年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多尔·罗杰斯著,谢圣呐译《青年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约翰·尼威·坎《变化世界中的青少年心理发展》,1973年(英文版)。
安迪·佛龙《青年与社会变化》,1997年(英文版)。
7、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2学分)
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教材分析方法、原则、程序;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简析;教材本体结构介绍;教材章节分析范例;说课方法与实践。本课程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经常深入教学改革第一线,见习、参加部分教学实验,收集分析教学改革的信息和经验,对课程改革的进展进行反思,更新教学思想,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和学习方式,从而为研究生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建立良好基础。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王后雄、胡志刚、姚如富、张文华、吴鑫德著《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版。
黄梅主编《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版。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贺湘善等.《化学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吴运来,左香华,严杰夫《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版。
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版。
8、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3学分)
本课程着重研讨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及实践,在学习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教学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特别强调教育硕士亲身参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讨论、研究和实践等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程内容包括: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三大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硕士理解当代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能有效地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进一步增强他们教学工作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毕华林等主编《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
姜建文等编著《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研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版。
王磊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
王磊胡久华主编.《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王磊刘克文等主编.《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王磊等翻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于项目的策略和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吴俊明、徐承波.《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版。
各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育的期刊。
9、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
本课程内容包括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学生化学学业成就测量与评价,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测量与评价,化学教师评价等。教学中尤其紧密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注重学生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技能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运用基本的测量方法与技术解决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王后雄,李佳主编《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版。
周谦主编.《教育评价与统计》,科学出版社,1997版。
刘知新主编,王建成著《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版。
张敏强主编《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版。
周青主编《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06版。
李文玲著《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SPSS实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
10、化学学科教育基础与前沿问题(3学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学科教育基础、化学学科教育前沿问题及其研究成果在化学学科教育中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硕士生关注化学学科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话题,认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增强学生化学教育实践研究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对化学学科教育的最新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后续的硕士论文选题和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杨剑春著《化学教学前沿的智慧》,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版。
范楼珍,刘正平,张媛主编《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教学前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版。
辜燕飞,关文信著《基础教育教学基本功·中学化学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
熊言林主编《新课程化学怎么教-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丛书·新课程教学探索系列》,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版。
郑金洲编《教育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
林深,陈建新,黄紫洋编《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教学前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版。
魏锐著《中学化学课程学科结构研究/学科教育前沿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2版。
胡久华著《化学课程与学生认识素养发展/学科教育前沿论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版。
彭运锋,陆云著著《学科教学理论研究/教育前沿问题研究丛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版。
1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特殊年龄段的心理需求,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内容、途径、组织和管理等,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本课程通过大量的名人名言、案例分析、心理学家介绍、心理学理论介绍、心理学量表介绍等小知识,安排了生命教育、网络健康教育、消费教育等社会普遍关注的内容,并辅以形象生动的图表进行说明,拓展了学生的心理学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培养广大教师能够从中小学生学业发展、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生活适应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伍新春著《中学生心理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王加锦著《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东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郑日昌著《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2、教育政策与法规(1学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理、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实施、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监督、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现行教育法律的主要内容等知识。通过大量的案例、判例的分析,提高学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教的能力。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杨颖秀著《教育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劳凯声著《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郑良信著《教育法学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杨颖秀著《教育政策法规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中外教育简史(1学分)
本课程包括国内外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两部分。主要阐述和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发展沿革及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及著作。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外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内容,认识不同时期中外教育发展的特点,认识教育发展规律与历史经验,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谢兰荣主编《中外教育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孙培青著《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天一、夏之莲著《外国教育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2003年版。
14、化学与社会(1学分)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与生命、化学与人类健康等专题,突出现代化学、中学化学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了解现代化学与社会及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的密切关系。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蔡苹著《化学与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版。
王彦广,吕萍编《化学与人类文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版。
杨天林编《化学与人类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版。
柳一鸣编《化学与人类生活》,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版。
15、现代教育技术应用(1学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学生从教职业技能。本课程是以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学概论、教学媒体、信息化教学设计、文本与图形图像资源的获取与处理、音频与视频资源的获取与处理、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基础、PowerPoint课件制作、Flash动画效果、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及网络教学环境应用。充分关注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基本特征,把使学生通晓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放在突出地位。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彭绍东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版。
王卫军,郭绍青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科学出版社,2013版。
李丙春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版。
梁伟雄,沈德海主编《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版。
李颖,董彦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版。
16、中学化学实验设计(1学分)
设计精到的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中学化学教学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化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能力,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特开设本课程。本课程包括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原理与创新理念、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创新的层次方法、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创新途径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创新案例解析等四个方面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教学理论的新理念和思想,较为系统地掌握研究化学实验的方法论,能运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形成较强的实验教学与研究能力。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张学军等编著《中学化学虚拟实验——理论、设计开发、应用(附光盘)》,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版。
蔡亚萍主编《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版。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教学论专业编写组《化学实验的研究方法——正交设计》,2001版。
王希通主编《化学实验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17、中学化学微格教学(1学分)
本课程注重对各项教学技能的概念、教学功能、构成要素、应用类型、应用要点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描述,并对学生的各种教学技能进行目标化训练,具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教学语言、讲解与板书技能,导入、过渡与结束技能,演示、变化与课堂组织调控技能和提问、强化及课堂诊断技能。本课程通过理论和方法的讲解及反复的训练和评价使学生逐步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项教学技能。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朱嘉泰编《中学化学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9版。
杨承印编《新课程教师读本:化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饶志明,林珩主编《化学教学论与微格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版。
胡志刚编《化学微格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版。
王后雄编《新理念化学教学技能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
吴晓红,刘万毅编《化学微格教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版。
18、化学名师课例赏析(1学分)
作为化学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和佼佼者,化学名师及其课例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本课程以中学化学名师的教学课例为素材,在课例鉴赏、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名家课堂教学设计的思想智慧、教学过程实施的调控技巧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完善和提高。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齐渝华著《怎样做课例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
于树洋著《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精选精评》,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
《新课程高中化学特级教师课例示范》,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
19、化学课堂教学艺术(1学分)
《化学课堂教学艺术》是一门旨在提升学生课堂教学素质与能力而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主要是在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下,通过比较通俗、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化学课堂教学艺术与技能的学习,充分尊重和应用教育科学理论,系统学习、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化学学科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现代中学化学教师。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教态、心态调整艺术,化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教学节奏艺术,课堂教学启发艺术,课堂教学幽默艺术,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课堂讲授艺术,课堂教学应变艺术,课堂教学结课艺术,化学课堂教学板书艺术以及说课艺术等内容。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孙菊如编《课堂教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杨光泉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版。
孙建民,孙繁升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版。
吴叶红,汪佳敏编《初中化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貟广秋,汪佳敏编《高中化学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版。
廖丽芳编《教师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刘知新编《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0、中学化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1学分)
本课程着重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等理论问题及相关的实施策略。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观念的变革,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基础教育体制的改革,基础教育学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基础教育投资的机制、水平与效益,基础教育法制建设,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基础教育队伍的建设,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局与趋势,认识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和规律,掌握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与方法,增强参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意识与开拓创新能力。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洪俊著《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内部教材)。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国发[2001]21号)文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颁发。
陈敬朴著《基础教育矛盾与对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李文长著《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新视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周兴国,朱家存,李宜江编著《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版。
王磊著《基础化学教育课程改革10年进展与反思》,《化学教育》2010.4(5)。
21、化学学习理论与方法(1学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学习心理学、化学学习过程与策略、化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策略、科学探究与能力培养等专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理解化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了解化学课程与教科书设计的基本策略,提高研究生的化学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吴俊明,王祖浩著《化学学习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化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版。
赵丽珍等编《化学学习指导》,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版。
周青主编《化学学习论》,科学出版社,2010版。
毕华林等著王春,朱智铭著《化学学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版。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版。
王春,朱智铭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版。
熊士荣主编《新课程化学探究学习论》,科学出版社,2010版。
丁晓山编著《中国学生学习法——中考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版。
22、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1学分)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教学材料、化学教学环境、化学教学支持、教学素材的选用、化学化工信息网络和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等专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硕士理解化学教学资源的范畴;掌握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素材的筛选原则和方法;掌握常用化学化工信息网络搜索引擎、各类化学化工大型工具书及软件等化学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理解网络课程的框架和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网络题库、案例库等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初步具有文献信息综合能力,并具有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并进行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方其桂著《最新多媒体教学电子课件制作培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仇忠海主编《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版。
罗滨著《区域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
余武著《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议》,中国电化教育,2000,7。
23、化学科研论文写作(1学分)
本课程包括论文的选题、写作素材的搜集与整理、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写作要求、刊物的类型与论文的投递、稿件的跟踪与修改、校样与质疑、版权转让与订单处理等内容。课程将科研与论文写作结合起来,强调创新性、可靠性和应用性,注重科研论文的行文规范及撰写过程中一些常见的错误的纠正。除关注论文撰写的一般规律及规定外,本课程侧重于结合化学类论文展开讨论,指出其特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举例示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使之具备化学科研论文的撰写及稿件投递与处理能力。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高小和著《学术论文写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赵秀珍著《科技论文写作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版。
赵大良编著《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版。
Robert A. Day,Barbara Gastel著《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曾剑苏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版。
比约.古斯塔维著《科技论文写作快速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王细荣、韩玲、张勤著《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版。
贝德勒(Beidler.P.G.)著《写作要义》,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版。
肖东发、李武著《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
温克勒著《学术论文写作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24、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1学分)
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程,主要研究怎样将现代化学的内容与中学化学教学紧密结合,并将之深入浅出地呈现。它一方面结合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化学学科的进展。课程内容包括化学与环境保护专题,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化学反应原理专题,有机化学基础专题和实验化学专题等内容。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王明召主编《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钟启全著《化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
胡筱岩著《高中化学思维方法12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实验化学(选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版。
25、化学文化与化学史(1学分)
本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学科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历史过程及化学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阐述化学的文化特征、化学家及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优秀品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讲授与学员的讨论和专题研究相结合,注重培养文献的查阅、分析与综述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文化修养。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萨顿著《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陈恒六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9版。
马林诺斯基著《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建波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版。
汪朝阳、肖信著《化学史人文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