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师生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10月16日晚上,学院在2号报告厅举办了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第一届青年博士学术论坛。论坛邀请学院姜金星博士、罗艳龙博士、丁少磊博士和沈国礼博士作了学术报告,学院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200余人参加论坛。
论坛由学院副院长杨本群主持。李志锋院长指出,青年博士是学院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未来希望,学院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举办此次青年博士学术论坛,是基于对时代发展、国家战略和学科前沿的深刻认识,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青年人才提高自身素养的内在途径。他希望参会的青年博士和同学们能够通过本次论坛:一是交流学术,启迪思想;二是切磋技艺,共同提高;三是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四是牢记使命,勇担重任。

姜金星博士作了题为《环扩张聚合中温度调控的环状聚酯的分子量》的报告,他创新性提出了一种控制环状聚酯分子量的方法,通过调控环扩张聚合过程中的反应温度来实现对环酯分子量的精确调控,这一突破性成果为环状聚酯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策略。
罗艳龙博士作了题为《光催化选择性升级回收聚苯乙烯废塑料制备苯甲酸》的报告,他报道了一种高效、可持续的黄素-钪-硫脲升级用于聚苯乙烯废塑料回收方法,以简单、绿色、无毒的黄素为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不需要额外的酸,可将分子量192000-1700000的聚苯乙烯和使用过的塑料转化为苯甲酸,产率高达68 %。
丁少磊博士做了题为《全合成天然产物passifetilactones B、C、E》的报告,他聚焦合成天然产物passifetilactones B、C、E,通过设计简洁的合成路线,采用CBS不对称还原反应引入手性中心和Achmatowicz重排反应构建六元内酯环的关键步骤,快速的合成了天然产物passifetilactone B,随后将其通过官能团转换或者构建内酯环合成了天然产物passifetilactones C、E,首次实现该类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
沈国礼博士作了题为《Pd(0)催化1,3-二烯的不对称[n + 2]环化反应研究》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不对称环化反应在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然后,提出了一种新型Pd(0)-π-Lewis碱催化体系,成功实现了1,3-二烯与α-酮酰胺的高效、高选择性不对称[3+2]环化反应,并将该催化体系进行了拓展应用,为构建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手性γ-内酰胺骨架提供了一条简洁、原子经济性的新路径。

在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四位青年博士们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分享了如何克服科研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实现自我突破,并就跨专业合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话题与参会师生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论坛不仅展示了学院青年博士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与深刻思考,更展现了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同时,为学院师生的思想交汇碰撞提供了互动平台,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大家的科研热情和创新动力。学院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努力营造潜心研究、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为学院教师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有利的条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化工力量。
审核:杨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