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天水师范学院共有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资助,我院拿下2项,资助总经费达100万元。此外,还有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获得5万元资助。
吕玲玲:非血红素铁氧化物催化多自旋态反应的
磁自旋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简介:继上个世纪血红素铁加氧酶P-450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后,作为生物无机化学的一个新兴领域,非血红素铁加氧酶的研究日益升温。大量的实验和理论证实,非血红素铁加氧酶的氧化物在其反应过程中,呈现出许多与P-450氧化物相似的特性,即大多数反应在多自旋态势能面上进行。然而,目前大量的理论研究仍然集中于单一势能面上绝热反应机理的探讨与研究,理论上忽视了整个反应过程中电子行为特征及“自旋翻转”变化对反应速率及效率的影响,结果导致无法认识在温和条件下,这些氧化物种催化/活化反应的内在本性。本项目引入多自旋态势能面反应机制探讨非血红素铁氧化物的催化机理,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势能面研究其催化反应机理的不合理性,创造性地将多自旋态反应机理与自旋化学(磁自旋效应)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更全面地探讨非血红素铁氧化物催化多自旋态反应机理,运用理论计算方法探讨外磁场的强度与方向对“系间穿越(ISC)”的影响。该项目资助经费50万元。
主持人简介:吕玲玲,男,42岁,汉族,理学博士,副教授。2005年7月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9月在西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于2011年6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主要从事自旋禁阻多态反应机理及非绝热动力学的理论研究。曾先后在《J. Phys. Chem. C》(IF=4.224),《Organometallics》(IF=4.024),《Chemical Physics Letters》(IF=2.412),《Theor. Chem. Acc.》(IF=2.903)《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三十余篇。曾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4项,2011年6月获西北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科研论文奖。校首批“青蓝”人才。
杨富巍:新型自凝性纳米氟磷灰石露天石质文物
保护材料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简介:利用SEM、TEM、XRD、FTIR、PLM和TG-DSC等开展非盐体系(不含可溶盐或不产生可溶盐的钙、磷和氟为原料)纳米氟磷灰石及其稳定非水分散体系的制备、纳米氟磷灰石非水分散体系的自凝机制及影响因素、氟磷灰石非水分散体系对风化岩石的渗透加固方法等研究。开展自凝性纳米氟磷灰石材料研究为文物保护材料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应用性;此外,氟磷灰石保护材料的研究对于建筑石材的维护和保养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项目资助额度为50万元。
杨富巍:石质文物的氟磷灰石仿生封护
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
项目简介:仿照哺乳动物牙齿中牙釉质的生长原理,将钙、磷、氟和微量生物模板剂引入石刻文物表面,经常温矿化后生成的氟磷灰石膜层可以保护石质文物免遭酸雨等恶劣气候条件的侵蚀,使其可以稳定地长期留存。本研究将仿生技术引入文物保护领域进行跨学科联合研究,为文物保护材料的研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应用性;该研究还具有示范意义,经深入研究、推广开来以后,有可能解决文物保护领域的其它重大和普遍性的难点问题,是学科新的生长点。本项目资助经费5万元。
主持人简介:杨富巍,38岁,博士,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精细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2005年,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师从高锦章教授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在校期间,发表4篇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其中2篇被SCI收录。2007-2011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师从国内著名保护文物专家张秉坚教授进行文物保护材料及技术研究,获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后参与3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并获得授权;发表6篇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论文,其中4篇被SCI收录。现就职于天水师范学院生化学院,从事无机质文物保护技术、无机化学及文物保护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校青蓝人才。